时间:2024-11-26 预览:1 source:圆柱锂电池Pack厂家
锂硫电池研究取得新进展
锂硫电池理论能量密度高达2600Wh/kg-1,是未来最具应用前景的新型二次电池之一。但其充放电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在电解液中具有一定的溶解性,易扩散到负极,并与锂金属反应,造成正极活性物质损失,并腐蚀锂负极,严重影响了电池的循环稳定性,成为制约其商业化应用最关键问题。该工作借鉴了铁电材料与光催化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,简单地将铁电材料BaTiO3作为添加剂加入到正极浆料之中,利用纳米BaTiO3自发极化特性吸附同样为极性的中间产物,显著提升锂硫电池的循环稳定性。比其他思路,该方法操作简单,可无缝衔接到目前锂电池电极制造工艺之中,适合工业化生产。
近年来,谢科予副教授带领其硕士研究生(魏文飞、于浩然、张坤、游悠、原凯等)围绕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开展了系统科研工作,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,其中包括AdvancedMaterials论文3篇(AdvancedMaterials,2014,26,3592;AdvancedMaterials2015,27,5936;AdvancedMaterials,2016,DOI:10.1002/adma.201604724;2篇以西北工业大学为第一单位与通讯单位,1篇合作参与)。该系列研究工作也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、青年基金等项目资助。
谢科予副教授所在纳米能源材料人才特区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于2014年6月依托材料学院成立。中心以国家特聘教授魏秉庆担任中心主任、首席科学家。该特区自成立以来,取得丰硕科研成果,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12项,多次在AdvancedMaterials(影响因子18.96)、ProgressinMaterialsScience(影响因子27.417)和ChemicalSocietyReviews(影响因子33.38)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。
相关推荐: